收集雨水“人工降雨”施工扬尘能降低至零 时间:2015-06-10
源于:辽宁日报
以往人们对施工工地的印象就是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而且一起风,工地就成为了一个十足的城市污染源。以后,人们对工地印象有望颠覆性地改变。 6月4日,记者从沈阳市建委获悉,今年沈阳市开始推广绿色建筑施工,这种施工方式不但能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能减少资源的消耗。
记者进入位于沈阳市浑南区智慧三街在建的沈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现场,立即就能感受到“晴天飘雨”的清新,负责施工的中建八局四公司项目经理花千里说,“这就是工地的‘人工降雨’,我们在建筑工地塔吊上设置有30多个喷头,能够在数十米的高空中360度无死角地洒水降尘。此外,在地面工地场区所有的道路两侧的空地上种植大片草坪花卉,并且每隔5米就有一处喷头不间断地喷水雾降尘。 ”
据了解,此处工地地下密布有雨水收集系统,按照沈阳地区最近5年的平均降雨量,每年收集雨水约11500立方米,雨水到收集池沉淀后用于塔架上人工降雨和地面洒水使用。这样就在局地形成一个降雨的小天气,施工扬尘能够降低至零。
为了降尘效果更加显著,同时节约成本,该工地还把工厂里生产的“预制道路”搬来了。据了解,这种道路是在工厂生产好钢筋混凝土方砖,能够承受90吨载重车辆通行。 “施工过后把预制道路吊装到别的施工工地还能继续使用,减少污染和浪费。”花千里还为记者算了一笔环保的经济账,“往常铺传统的简单混凝土路面每平方米为146.5元。而现在使用的预制地面每平方米401.2元,按照重复使用6次计算,成本大致约92.9元。 ”
浑南区建筑安全监督站站长费德泉说,“目前浑南区建筑工地占全市的1/4,按照蓝天行动的要求,要严格控制施工扬尘等污染,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施工,实现文明施工、封闭施工、减少噪音扰民、减少环境污染。 ”(记者:陶阳)